表面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表面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河北黄骅市家家户户种冬枣产值超过10亿元-【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8 12:31:33 阅读: 来源:表面厂家

河北黄骅市:家家户户种冬枣 产值超过10亿元

弥弥枣园连天碧,串串枣珠接地红。枣乡情韵,正在深秋的河北省黄骅市举办的冬枣节中铺展。黄骅市副市长王锐在此间召开的聚馆贡枣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古代贡枣,在市场经济中发出了新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冬枣产业已经成为黄骅农民家中的甜蜜产业,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活态文物变经济优势

冬枣产业综合产值10亿元

黄骅冬枣是文物?不敢相信。

在齐家务乡娘娘河畔的聚馆村,黄骅市博物馆69岁的魏兰香馆长指着枝干斑驳、古意沧桑的枣树,如数家珍:这里就是*的聚馆贡枣园,村子里现存古冬枣树1067棵,其中198株在600年以上,现在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年龄*的嫡祖树已是760岁高龄,是我国冬枣树的活化石。

黄骅冬枣已有3000年历史,可以上溯至秦汉之前。从元世祖时规模化种植,到1490年明孝宗钦定为贡品,到2006年国务院确定古贡枣园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到2007年获得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使用权,黄骅冬枣可谓历史文化气息浓厚。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彭卿云说,古冬枣树是国内*的植物类国保,是活态的文物。

如何变文物资源为经济优势?黄骅市委市政府动足了脑筋,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规划冬枣发展规模,建设冬枣交易市场,并通过冬枣节的举办扩大冬枣的市场影响力。

万事开头难,政府遇到的*个难题,就是农民对冬枣的观望。70多岁的聚馆村老支书刘学信回忆说:当年搞联产承包,分配给农民冬枣园,农民都不肯要。因为冬枣不容易保存,政府动员调结构,大面积种植冬枣,确实在思想上转不过弯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离齐家务乡不远的藤庄子乡孔店村农民刘金恒,是黄骅*早一批因种冬枣而富起来的人。老刘说,记得承包枣园的头一年,销售收入就超过了万元。接下来,他又承包了新的土地,从聚馆村的老枣树上取枝嫁接新苗,到现在已承包和转包土地50来亩,每年鲜枣销售收入达到40多万元。

犹如星星之火,很快,冬枣就遍布黄骅。现在,黄骅冬枣基地已发展到30万亩,今年预计冬枣产量将突破1.5亿斤,综合产值近10亿元,国保文物就这样变身为富民产业。活态文物变经济优势,由此成型。

靠天收变靠人收

父子冬枣大不同,彰显科技力量

聚馆村。远远望去,片片枣林高低起伏,如同一方绿色的织锦在大地上铺展,一树树的冬枣坠弯枝条。在一棵650岁古枣树旁,村民刘致辉和他媳妇在张罗着收成。

这棵冬枣树可有来历,相传是明朝永乐二年种植,现在树影婆娑,枝头挂满冬枣。刘致辉和他的父亲刘学信打理的这片冬枣园有4到5亩地。父亲勤劳,一年四季都在冬枣园里忙乎,但结枣不多。儿子为了弄清为什么挂果少,就参加农技培训,明白了是营养原因。必须乘着果树开花时节在树冠和树梢两头开甲,把营养留在树干内,供育果之需。果然,头年开甲下来,这棵老枣树的产量就比父亲精心侍弄的产量高了2到3倍。父亲服了,聚馆村父子冬枣的故事迅速传开来,村民都在枣树上开甲了。

你瞧,这个疤痕就是我春天里用刀在树枝上刻了一圈留下来的,这种技术叫"开甲",部位、深度,都要拿捏得很好,才有效果。 刘致辉说,影响冬枣产量的因素很多,供水、农家肥、密植指数、田间管理水平等都是重要因素。刘致辉家10年前种枣收入4000元,去年增加到4万元,科技立了头功。

在整个黄骅市,提高冬枣产量,提升冬枣品质的科技推广,为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

依靠科技,黄骅市实施了冬枣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并参照国际标准修订了自己的冬枣生产标准,用生物药、施农家肥,严格按规范生产。2001年即在全市推广了《无公害黄骅冬枣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采取统一浇水、统一施肥、统一整形修剪、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采收的五统一管理模式进行生产。

依靠科技,黄骅冬枣坚持走绿色无公害的发展之路。2002年被国家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2003年,黄骅冬枣*专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正式通过验收。目前全市冬枣基地已全部通过省林业局无公害环评认证,各基地严格按照标准化无公害操作规程,通过实行无公害生产、标准化管理,有效地保证了黄骅冬枣的原汁原味,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之路。截至目前,黄骅市已建成无公害生产示范园116个,通过省林业局冬枣无公害生产基地环评、认证20余万亩,遍及9个乡镇、270个村的8万余农户受益。

科技见证着黄骅冬枣产业的发展。黄骅市林业局局长王平一说,黄骅冬枣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历了4个阶段。1990年到1996年是推广种植;1997年到2002年是大发展;2003年以后是提质增效;如今,正在进入追溯天然品质、回归生态管理的阶段。科技的推广,使黄骅冬枣生产在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小市场变大市场

卖得远与卖不远,生意经里有辩证

冬枣小市场是冬枣不能发展为现代产业的痛处。在老一辈看起来,冬枣就是小玩意儿,管吃,管送亲戚,管在小市场上卖几斤,也就是这样了。没有市场,果子卖不远。藤庄子乡孔店村的农民刘金恒说。

正是冬枣销售季节,看着孔店冬枣集市来来往往的车流,如今已经是冬枣种植大户的刘金恒十分感慨:做梦也想不到,冬枣的市场会这么大,这么红火。你瞧,今年的冬枣均价达到每斤10块钱,想着喜人,看着更喜人啦!

在冬枣销售旺季,孔店村经纪人孔令军每天的收入就达2000多元。在孔店冬枣集市上见到他时,他正忙着招呼从北京和河南来的客商把货车摆好。我有5个固定客户,分散在全国,冬枣*就走货7万多斤。一车车销往天津、江苏、广东等地的冬枣,承载着孔令军及孔店村3000多户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多年来,黄骅市委市政府在培育市场、发展龙头企业、建设市场方面,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冬枣节,培育了黄骅冬枣的市场的知名度。连续9届黄骅冬枣节的成功举办,吹响了黄骅冬枣进军全国市场的号角,他们抢滩京、川、陕、辽、闽等省市,迅速在全国掀起了采购黄骅冬枣的热潮。黄骅冬枣已经成功进入国内航空食品配餐领域,并登上了奥运会运动健儿专机和台商直航包机,并先后打入日本、北美市场。

龙头企业,连着农民和市场两头。通过发展公司+农户、工厂+基地模式,黄骅大力发展贮藏增值型、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提高冬枣的附加值。几年来,当地已组建了天天、华夏、神农、众宝、国润等10余家冬枣深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了十月红、华夏、古园等知名品牌,原生态的品质让黄骅冬枣的产品优势升级为市场优势。

市场建设,因地制宜配置市场资源,活了市场。在枣园里,有一家一户的采摘市场;在村头,有小规模的集市建设;在市镇,有大面积的冬枣市场。黄骅还利用现代物流,进行全国的鲜货配送。一个多层次的冬枣大市场正在黄骅大地逐步建立和完善。王锐说:变小市场为大市场,冬枣卖得远了。

北京外观设计

博州工业设计

海北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