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表面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委院士专家咨询委成员选登

发布时间:2020-03-20 09:55:13 阅读: 来源:表面厂家

推进科技兴检实现科学发展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委院士专家咨询委成员选登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前左)向国家质检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受聘专家颁发聘书

本报记者李长春摄

俞永新:致力疫苗走向国际化

俞永新,福建省仙游县人,生于1929年3月23日,著名病毒学家,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俞永新院士主要从事病毒学基础研究、病毒性疫苗研究开发和疫苗质量控制和标准化工作。由他主持的科研组经过约30年的艰苦奋斗培育成功一株高度减毒、免疫性良好的乙型脑炎减毒株病毒(SAl4-14-2株)。应用这一株弱毒株在国内外首次研制成功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并于1989年投产,在全国大规模应用后有效地控制这种疾病的流行。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多次考察后于2000年制订并通过了乙脑减毒活疫苗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指南,其中生产用毒种只采用SAl4-14-2株毒种,生产和质控方法也主要依据我国乙脑活疫苗生产和检定规程中的技术。目前该疫苗已在韩国和尼泊尔大规模应用,为该疫苗的国际化走出了第一步。这也是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人用疫苗的首次出口。该成果分别于1989年和1990年获得卫生部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俞永新院士主持的协作组承担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的“八五”攻关课题的研究,研制成功三种类型出血热灭活疫苗,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投产,已在重点疫区广泛应用,对控制出血热疾病的流行和传播效果显著。其中二种灭活疫苗为国际首创,于1996年和1997年分别获得卫生部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由他主持的协作组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狂犬病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获1980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其他参与的科研工作中,还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俞永新院士发表论文150多篇,主编或参编论著9册。1991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1998年获“何梁何利医学药学奖”和“亿利达科学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洪涛:电镜协会创始人

洪涛,男,生于1931年12月26日,医学超微结构及病毒学专家。山东省荣成市人。195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55~1960年留学罗马尼亚,获副博士学位。中国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我国医学电镜技术领域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和病毒形态学主要奠基人,中华医学病毒学会会刊主要创建人和总编辑。他是我国电镜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由他主编的“医学生物学电子显微镜图谱”、“生物医学超微结构与电子显微镜技术”成为我国最早并长期广泛使用的主要参考书教科书。

首次发现了人类B组轮状病毒,查明了水源爆发流规律,提出有效控制措施,集中研究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建立了全基因文库。首次发现了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形态,认定该病原为新的布尼亚病毒,获得了世界学术界的验证和公认,其研究成果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鉴定汉坦病毒形态的标准。获WHO、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18项。发表论文200多篇,论著10本。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叶声华:发展在线测量新原理

叶声华,男,1934年6月11日出生于湖北省沙市。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博导,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956年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本科毕业,1962年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专业研究生毕业。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展了一系列非接触、在线测量新原理新方法,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11项。其中“准直线技术及应用”项目,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视觉检测技术及应用”项目,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几何量计量仪器现场标定新技术”项目,2002年获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先进制造中空间几何尺寸测量的现场校准方法和装置”项目,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著有、等著作,发表了168篇重要学术论文。在学科建设方面,特别注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工程人才,已培养8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江西省德安县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全国政协第六至第九届常委,湖南省政协第六至第八届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01-01-101”专题重大责任专家,研究员。兼湖南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湖南省农学会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湖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1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当之无愧地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之后,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八项国际奖和何梁何利基金奖;1992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他“功勋科学家”称号。他于1984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厅下属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九江学院名誉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白春礼:成功研制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

白春礼,男,满族,1953年9月26日出生于辽宁省。1978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1985年获博士学位,1985~1987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员、博导、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先后从事过晶体结构、分子力学和EXAFS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从80年代中期开始转入到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主要工作集中在扫描探针显微技术,以及分子纳米结构和纳米技术研究。研制成功了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并用其首次观察到半导体化合物二硫化钼的表面形貌,在原子级水平上揭示了这类层状化合物表面结构的新特点。主持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计算机控制的STM,激光AFM,低温STM等仪器。他还组建了“北京本原显微仪器开发中心”,生产的STM整机很快打入国际市场。先后获国家和院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80篇,出版中英文专著7本。

魏复盛:咬住“环境”不放松

魏复盛,男,1938年11月生于四川简阳县,1964年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5月调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先后曾任分析研究室主任、监测总站副站长、研究员、总工程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的研究方向是:环境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

他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的研究。80年代中期领导并组织了全国按照“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固体废物”等要素进行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统一验证和标准化,对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先后承担了国家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近十年他关注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开展与美国的多项合作研究,如“空气污染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PAH's暴露量及其代谢物与肺癌风险评价研究”,“硼污染对男性生殖健康影响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此两项也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获部级三等奖一项。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

方智远:率先育成“京丰1号”

方智远,男,1939年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著名蔬菜遗传育种学家。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在国内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于1973年育成我国第一个一代杂种“京丰1号”,后又育成不同类型甘蓝新品种12个,种植面积占全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60%~70%,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研究总结出的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机制及其选育技术等成果,对我国甘蓝遗传育种有重要指导作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1988、2001年两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获中组部等四部委授予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金国藩:写出国内第一本

金国藩,男,生于1929年1月8日,浙江省绍兴人。光学仪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曾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光学仪器及应用光学技术研究。

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三座标光栅测量机。领导可擦除盘机、激光陀螺等研究工作,创造了一种可写可擦光学头,独创地将激光陀螺用于测量弱磁场。率先在国内研究计算全息、光计算及二元光学。

有创见地提出了脉冲调制理论解释计算全息及空间域滤波的新概念,写出了国内第一本、专著,开创性地将计算全息用于制作凹面光栅及光学合成孔径雷达信号处理等。研制成功的二元光学激光分束器,具有国际水平。现从事光学体全息存储与衍射光学研究。

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等系列奖项。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当选国际光学委员会副主席。

李鹤林:提出“石油管工程”研究范围

李鹤林,男,1937年7月5日生于陕西省南郑县。机械工程材料和石油管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石油管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是我国石油管材研究工作的主要开创者之一。

他主持完成了“轻型吊环、吊卡、吊钳”、“无镍低铬无磁钢”、“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等四项研究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主持完成的、成果获显著经济效益。

长期从事石油用钢及石油管工程科技工作,是我国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主持研制十余种新材料,使一批石油机械的质量跃居国际先进水平。

他提出“石油管工程”的研究范围及对象,开展了大量系统的、有创造性的研究,20多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20项(次)获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包括国家奖9项。3项成果被国外一批重要石油管制造公司采用,6项成果被美国石油学会(API)采纳修改标准。

孙晋良:复合材料研制领域领军人物

孙晋良,男,1946年1月2日出生于上海市,我国复合材料领域的杰出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1968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现上海大学)。现为上海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中国第七届光华工程奖获得者(我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上海市科协副主席,我国复合材料研制领域的领军人物,上海大学教授。

主持研究成功的新型复合材料增强骨架-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整体毡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主持的碳/碳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曾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成功的各类碳/碳复合材料已应用于多种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系统及防热系统。在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发射铱星中,在亚星二号、艾克斯达一号卫星发射中用于近地点发动机均获圆满成功。

1985年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防科工委先进个人称号,获国家纺织工业部先进个人称号。1986年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防科工委授予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章,1992年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6月荣获中国第七届光华工程奖。

100吨万能液压试验机

济南液晶显示电子万能试验机供应商生产价格

钢管脚手架试验机厂家